阳光保险部分股权被冻结被执行人霖峰投资控股曾为第一大股东

admin 阅读:335 2024-09-19 23:24:28 评论:0

1994年,苹果推出了旗下第一款数码相机QuickTake100,这是一款由柯达设计,日本Chinon公司生产的数码相机。

多数人看到这款产品的第一直觉可能就是「这玩意是山寨货吧?除了苹果logo,根本看不出一点儿果味」,以及「什么?柯达不是因为坚守胶卷市场,错失数码相机市场才破产的吗?」。

其实1994年的时候,乔布斯已经离开苹果好几年了,当时他的精力主要在皮克斯动画公司和NeXT软件公司上,而当时的苹果正在风雨飘摇前夕,柯达则已经开始了对数码相机的尝试,以及当时胶卷依旧卖得很好。

后来的事情对于大家就耳熟能详了,1996年乔布斯重回苹果,扶大厦于将倾,柯达沉醉于「卖胶卷相机、卖胶卷,冲洗胶卷,打印照片」的商业闭环而轻视数码相机最终惨淡收场宣布破产。

2024年,iPhone16系列发布前夕,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消息:因为苹果和腾讯针对小程序游戏内绕过AppStore支付系统充值的行为产生分歧,iPhone16系列或许不支持微信。苹果希望腾讯堵住绕开AppStore支付的路子,因为这样苹果就会少收30%的充值抽成。

当然,苹果和腾讯撕破脸的几率微乎其微,在中国,微信和iPhone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不会闹得两败俱伤。

然后就是iPhone16系列的发布,一方面这依旧是硬件层面最好的iPhone,以及是开启苹果AI时代的iPhone,当然现在还不太能用得到那些AI功能;另一方面消费者已经对换机兴趣不大,尤其是iPhone15Pro系列的用户,换机很难得到体验的明显提升。

再往前几个月,关于苹果最大的消息就是苹果内部宣布放弃造车计划,10年时间,100亿美元的投入化为乌有,原造车团队重新分流,主要流向AI领域的研发。

iPhone曾经改变了世界,苹果现在只能改变iPhone

从2007年初代iPhone发布以来,17年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变化是由手机硬件厂商、操作系统提供商、3G&4G&5G网络基础设施,万千大小互联网公司和数十亿智能手机用户的共同努力所推动的。

我们的购物、出行、餐饮、支付和家居等等生活方式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苹果的付出和收益都名列前茅。

但再迟钝的人也已经感觉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故事在几年前已经讲完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有些被互联网过度改造了,我们很多人对手机的依赖也超过了健康的范畴,人们开始反思是否花了太多精力在屏幕上。

也有一些痕迹证明这些,比如微信的更新频率越来越低了,新功能越来越少,这几年淘宝的功能更新更是丝毫不会让人注意到,而人们也不那么着急换手机,2年前的手机如今依旧流畅,拍照依旧能打,越来越贵的旗舰机固然惊艳,但手上的也还好用。

也就是说,iPhone在这场移动互联网改变物理世界的大变革中确实居功至伟,依靠iPhone iOS AppStore的商业模式,苹果赚取了智能手机行业里绝大多数的利润,有的时候甚至赚取了超过行业100%的利润,因为还有不少手机品牌出现了亏损。

但是纵观iPhoneX之后的iPhone,实际上能够给人带来显著体验提升的更新只有2个:120Hz刷新率屏幕和3X或者5X长焦镜头的加入。

硬要算的话,换Type-C接口也算。

然而,这些都是在Android阵营早已出现的特性。

另外,这几年几乎所有iOS的更新都是锦上添花,用户对iOS的要求已经变成了「少点bug,多点续航」。

真正有新意的,外界期待的AI能力,还是借道OpenAI的ChatGPT实现的。

许多不看财报数据的人可能会吃惊于苹果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源自「服务」,也就是包含了AppStore抽成,和AppleCare 和AppleMusic等订阅服务的收入,刚刚过去的2024财年第三季度,苹果来自「服务」的收入为242.1亿美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212.1亿美元大涨30亿美元,占比本季度857.8亿美元的28%之多,另外iPhone硬件收入为376.78亿美元,二者叠加,就是苹果季度总收入的近乎3/4。

另外约1/4收入由Mac、iPad和手表耳机配件组成,这就是苹果目前营收的基本格局。

iOS封闭生态,iPhone的良好体验,AppStore应用生态和衍生订阅服务,构成了可能是历史上最佳的商业模式,这种可以说滴水不漏的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iPhone本身。

因此,苹果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就是让已经有iPhone的人继续用iPhone,让没有用iPhone的人用上iPhone,一旦用户数据沉淀在iOS和AppStore体系,并且搭配成了iPhone、iPad、Mac、AppleWatch和AirPods等硬件和AppleID生态之后,用户脱离生态的成本就会大幅提高。

这一切的核心和载体,就是iPhone。

只要人类还需要手机,苹果的基业就不会倒塌。

但是如前面所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的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是青铜乃至黑铁时代,iPhone曾经改变了世界,苹果现在只能改变iPhone。

乔布斯为何做iPhone?

答案在《乔布斯传》里,很简单。

在iPod业务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乔布斯敏锐地觉察到手机的威胁和弊端,当他看到手机开始带摄像头的时候,就预感到数码相机危矣,那么当手机内置音乐播放器的话,那iPod也很快岌岌可危。

至于手机的弊端,那就相当明显了,在乔布斯和苹果同僚看来,当时的手机都是垃圾,他们想要一部自己想用的手机。

于是,就有了iPhone,以及iPhoneOS。

然后在iPhone3G上搭载了AppStore,到iPhone4上,iPhoneOS改名iOS,至此,我们熟悉的三件套齐了。

看起来苹果现在的地基建成于2008年,但我们其实也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

比如说1985年,乔布斯被逐出苹果之后创立了NeXT软件公司,这并不算乔布斯成功的创业经历,因为这家公司并没有卖出多少电脑,但是他们开发的操作系统NeXTStep影响深远,是第一个基于Unix又易用的图形操作系统,也可以看作是MacOSX的前身,以及iPhoneOS和iOS的老祖。

一脉相承。

这是乔布斯为何能做iPhone。

苹果为什么不造车?

上半年写《小米造车,就是小米最佳的投资方式》时,我们就对比过小米为何造车成功,而苹果为何不造车。

主要原因是小米本质上是一家制造业公司,本身追求广品类大覆盖高性价比,对高利润率没有执念,所以能够投身到低利润率的新造车运动当中,因为造车就是最大的制造业,哪怕是BBA和保时捷,利润率也不高。

但是苹果并不是一家制造业公司,它没有工厂,硬件溢价高,服务收入和利润率更是高得离谱。

还是以2024财年第三季度为例,苹果营收857.8亿美元,净利润214.5亿美元,净利润率高达25%。

作为对比,宝马和奔驰的净利润率一般低于10%。

并且,资本市场对于汽车企业的市盈率或者市销率都给得很低。

苹果看不到「以10万美元的价格每年卖出千万辆的汽车,并且每辆汽车还赚两三万美元」的可能,也没法接受以制造业利润率的方式去赚钱,因为这样极有可能会拉低利润率和市盈率。

类似的,当人习惯了以互联网行业利润率去赚钱的方式之后,就看不上搞硬件卖硬件赚钱的方式了。

毕竟几个设计师加几个程序员做出一个游戏新皮肤,就能让无数人充值一个又一个648元,而一款硬件想要赚648元可就太难太难了。

这是出于财务上的考虑,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也许苹果内部有很多人想造出一辆划时代的车,但董事会或许只想看到漂亮的财务报表。

不过关于苹果为什么不造车,也可能是苹果还没找到在硬件之外,依靠服务赚钱的路径。

BBA等车企靠各种硬件预埋,然后付费解锁赚钱,阳光保险部分股权被冻结被执行人霖峰投资控股曾为第一大股东比如什么远程开空调,开通座椅加热,解锁后轮转向,都得给钱。

但这种赚钱方式太不优雅了。

汽车上使用软件也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智能座舱概念大行其道,汽车内部的屏幕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开车需要专注还是法规要求,即便辅助驾驶功能日渐成熟。

在一辆苹果汽车的车机里装上iPadOS,然后让司机搓屏幕打游戏?

还是做出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苹果汽车,用户付费订阅自动驾驶功能?

前者像是在开玩笑,后者脱离了苹果核心的盈利模式,除非让自动驾驶汽车里的乘客搓车机屏幕打游戏。

那么乘客为什么不直接搓iPad呢?

苹果还是应该造车

2007年的时候,诺基亚在手机市场的市占率接近40%,正值巅峰,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

当iPhone发布的时候,其实也只有少部分人看好这款产品,更多人正如诺基亚或者黑莓认为的那样,iPhone不够耐摔,没有实体键盘,输入效率也不够高……..

如果以职业经理人视角来看,当时iPod业务蒸蒸日上,足以让苹果成为一家活得滋润的公司,完全没必要去蹚浑水挑战诺基亚这个巨人。

正如苹果权衡一番,发现「iPhone iOS AppStore」的商业模式天衣无缝,完全不必另起炉灶造车一样。

前段时间硅谷有一场大讨论,创业加速器和投资公司YCombinator创始人PaulGraham写了一篇《FounderMode(创始人模式)》,指出当下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的弊端,公司想要成就一番伟业,那么就需要「创始人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创始人的直接参与和对公司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控,而非简单的授权和放权。讨论的起因是Airbnb创始人BrianChesky的一次演讲,他曾尝试招聘优秀的管理者,通过层级分明的放权来进行公司管理,最终问题越来越多,直到他开始全权接手,公司才重回正轨。

PaulGraham自然会拿乔布斯作为「创始人模式」的正面案例,来说明具有使命感的创始人是如何不拘一格,忽略层级来带领一家企业改变世界。

如果是「创始人模式」,而非「职业经理人模式」,苹果造车的结局或许有所不同。

乔布斯在决定做iPhone的时候,还没有AppStore的设想,自然也就没有对于苹果超高净利润率的期待。也就是说,创始人往往不会像CFO那样拿着计算器精心摆弄数字寻找最优美的排列组合。

创始人更看重愿景,并且坚持实现愿景。

▲特斯拉发电和储能构想

当马斯克接替乔布斯,成为硅谷商业偶像之后,没有人会怀疑「汽车」就是下一个被改变,然后改变世界的品类,这一点很容易预见到,特斯拉、Google和苹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都在做类似的事情,尝试把汽车改造成未来的样子。

只不过特斯拉是最成功的那一家,在能源形式、工程制造和自动驾驶等等诸多层面驱动了这场变局,Google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自动驾驶,这符合Google的一贯作风:依靠代码改变物理世界。

至于苹果做到何种程度我们知之甚少,一些蛛丝马迹告诉我们,苹果一开始雄心勃勃,愿景远大,想要打造一辆没有方向盘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但内外现实都不允许这么做;然后又退而求其次,决定做自动驾驶技术,但不一定生产汽车;也有消息说苹果曾接近收购特斯拉,在特斯拉还被称为汽车界的苹果时。

美国可靠信源媒体凑齐的信息基本上就是,每隔两三年,苹果造车团队就会经历一两次更换负责人,以及方向调整,在伟大构想和残酷现实之间左右横跳,合作伙伴也遍布了传统汽车品牌,但最终就是没有一辆属于AppleCar问世。

在这一点上,特斯拉就显得坚定且现实,有「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的愿景,也有分阶段实施的「秘密宏图」来指引方向,确定节点,虽然我们经常看到特斯拉新车和新技术发布和交付的跳票,但在方向问题上,特斯拉还没有出现反复。

比如2006年马斯克发布的第一章秘密宏图计划是这样的:

制造跑车用挣到的钱生产价格实惠的车再用挣到的钱生产价格更实惠的车在做到上述各项的还提供零排放发电选项所以我们看到了Roadster跑车、ModelS/X,Model3/Y,以及SolarCity这些特斯拉曾经做成的事情。

2016年马斯克发布第二章秘密宏图的时候,具体目标就变成储能、自动驾驶技术和RoboTaxi等等,也就是特斯拉正在做的事情。

我们可以说马斯克是一个网络乐子人,是说一套做一套的cheater,但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有着清晰目标并且坚定执行的实干家。

从国内汽车厂商纷纷跟进大型压铸机,到把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切换到「端到端」,就足以证明,特斯拉做到了引领行业,进而有望改变世界。

如果说特斯拉证明了,投身造车的正确性,那么华为和小米,则证明了造车也未必有恰当时间一说,以及造车过程中的挫折虽是必然但也不可怕。

小米SU7出现之前,看好小米造车寥寥无几,主要原因基本上都是说现在市场上太多新能源品牌,一个新手号直接进入淘汰赛硬刚各种满级号,不是找死吗?

结果小米几天就把一整年的产能卖完了。

问界刚开始的M5和M7,平平无奇,销量堪忧,顶着华为的光环也没能大卖,但华为和问界迅速改进,M7改款加量减价,加上M9直接突入高端,让问界销量和均价都双双名列新势力前列。

总而言之,放弃当然可以有无数个理由;但是成功总是源于坚持。

我们不能为了类比,而智力偷懒地把现在「iPhone硬件 iOS封闭系统 AppStore抽成」的模式比喻成柯达「胶片相机 胶卷 授权冲印店」的模式,毕竟我们还看不到XR等设备颠覆智能手机的可能,但数码相机对于胶片相机的取代是能够遇见的,即便苹果QuickTake100发布的时候,拍照素质在如今看来一塌糊涂,根本没法和胶片画质相提并论。

但如今30%的AppStore抽成,已经面临诸多挑战和质疑,甚至在部分地区部分情形下被推翻了。

无论是从未来主义者对于汽车智能座舱的看好,人类会花更多时间在汽车里,产品经理也会想方设法把我们留在汽车座舱里;还是TopGear主持人杰瑞米・克拉克森这样的老白男油车党认为电动车就像家用电器一样无趣,其实都在说一点,汽车会和手机抢用户时间。

还有就是开头所说的,手机改造世界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改造手机意义已经不大,但另一个可能改变世界的物种,被改变得还远远不够,这就是苹果还是应该造车的理由。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